

基本资料
【中文名】薏苡 yì yǐ(音:意以)
【学名】Coix lacryma-jobiL. var. ma-yuen (Roman.) Stapf
【别名】药
玉米,水玉米(东北),晚念珠(福建),六谷迷(
广西),珍珠米(
贵州), 有的地方俗称打腕子(因为其种子成熟后, 可将种仁去掉, 将种壳串起来,套在手腕上, 当作手链用), 或者打碗子(小孩玩其种子后, 可能会把碗打烂)。
【分布】
1、国内分布:产于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;多生于湿润的屋旁、池塘、河沟、山谷、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地方,海拔200—2000米处常见,野生或栽培。
2、国外分布: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,世界的热带、亚热带、非洲、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种植或逸生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。
【功用主治】
②《琐碎录》:"暑月煎饮,暖胃,益气血。"
【功 效】:味甘、淡,性微寒。有
健脾利湿,清热排脓的功能。温中散寒、补益气血。
【主 治】:治胃寒疼痛、气血虚弱。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6-9克。
【注解】
薏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。
薏苡属多年生植物,茎直立,叶披针形,它的子实卵形,白色或灰白色。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,被誉为“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”,在欧洲,它被称为“生命健康之友”。薏米大多种于山地,武夷山地区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。古代人把薏米看做自然之珍品,用来祭祀,现代人把薏米视为营养丰富的盛夏消暑佳品,既可食用,又可药用。
药用价值
有一味
中药叫“薏苡”,与一个叫“
薏苡明珠”的成语有关,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。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:东汉名将
马援(伏波将军)领兵到
南疆打仗,军中士卒病者甚多。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,用后果然疗效显著。马援
平定南疆凯旋时,带回几车薏苡药种。谁知马援死后,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,是搜刮来的大量
明珠。这一事件,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,故把它说是“
薏苡之谤”。
白居易也曾写有“
薏苡谗忧马伏波”之诗句。
主要药用
1、主治久患风挛痹痛,补正气,利肠胃,消肿,除胸中邪气,治筋急拘挛:将薏苡仁研末,同粳米煮粥食用。
2、治砂石热淋,痛不可忍:用薏苡仁的子、叶或根,水煎后热饮,夏月冷饮,以通为度。3、治消渴饮水:用薏苡仁作粥,食用。
4、治天阴后风湿身疼:麻黄100克,杏仁二十枚,甘草、薏苡仁各50克,水四升,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。
5、治肺肿喘急:用郁李仁100克研末,以水滤汁,煮薏苡仁饭,天天食用。
6、治肺脓肿咳脓血:薏苡仁十两杵粉,加三升水,煎至一升,酒少许,送服。
7、肺痛咳唾,心胸甲错者:用醇酒煮薏苡仁至浓,微温时顿服,肺有血者,吐出后即愈。
8、治肺痈咳血:米仁三合捣烂,水二大盏,煎为一盏,入酒少许,分二次服。治痈疽不溃:薏苡仁一枚,吞后有效。治喉肿疼痛,吞米仁一、二枚。
常用选方
1、
珠玉二宝粥:薏苡仁、
山药各60克,捣为粗末,加水煮至烂熟,再将柿霜饼25克,切碎,调入溶化,随意服食。源于《衷中参西录》。山药、薏苡仁均为清补脾肺之药;柿霜饼为柿霜熬成,可润肺益脾。用于脾肺阴虚,饮食懒进,虚热劳嗽。
2、
薏苡仁粥:薏苡仁研为粗末,与
粳米等分。加水煮成稀粥,每日1~2次,连服数日。源于《
本草纲目》。本方用薏苡仁煮粥食以补脾除湿。用于脾虚水肿,或
风湿痹痛、四肢拘挛等。
3、郁李苡仁饭:
郁李仁60克,研烂,用水滤取药汁;薏苡仁200克,用郁李仁汁煮成饭。分2次食。源于《独行方》。本方能
利水消肿,郁李仁与薏苡仁功效相似,其味微苦不甚适口,故仅取汁用。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、喘息胸满等。
4、薏苡瓜瓣
桃仁汤:薏苡仁15克,
冬瓜子30克,桃仁10克,
牡丹皮6克。加水煎服。源于《
千金要方》。薏苡仁与冬瓜子配用,能清热利湿,排脓;桃仁、牡丹皮配用,能
活血化瘀。用于肠痈拘挛腹痛,右下腹可触及肿块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等。牡丹皮味苦浊,可另用金银花、
蒲公英之类清热解毒药。
5、薏苡菱角半枝莲汤:薏苡仁、菱角、半枝莲各30克。加水煎汤,分2次服。本方对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,其中以半枝莲一药作用较明显。可用于
胃癌、宫颈癌等。
6、
薏苡仁汤:薏苡仁60克,紫草6克。加水煎汤。分2次服,连服2~4周。本
方治青年性扁平疣、寻常性赘疣有一定疗效。